欢迎来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美国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美国研究论坛

美国研究论坛第三十期: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现代性

点击数:4164次 更新时间:2017/04/10 17:26:05

 

 

       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下午2:30,美国研究中心美国研究论坛第三十期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基础教学楼A503教室如期举行。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晓路教授担任本期研究论坛主讲人,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老师担任主持人。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方小莉博士,美国研究中心主管、美国研究协会指导老师洪舒出席本次会议。会议主题为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现代性。

       首先,王晓路教授提出了问题的缘起与思考点。他说道,各类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都是复数形式,其中经验与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是重要的方式。17世纪之后,经济、贸易、市场三个要素使文化进一步互为结构。二战后,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技术普及化带来现代性的共同问题。中国自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在器物、精神、文化上逐次展开。同时人文学术研究也致力于与国际学界接轨,在成果量上进展明显,这一现象本身凸显出人文学术的现代性特征,值得学术界认真地“往后看,朝前走”。其次,王教授提出在转型的历史语境下,对于社会文化现状、文学书写、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样态与功能等方面应当如何观察、解释和实践?学界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学术接轨与学术再生产中,通过外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应当提供何种共享的知识方式和特有的学术观察?

 

 

       王晓路教授指出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全球化古已有之,只是不以全球化来命名。从秦汉时期,六朝,唐、宋、元、明、清,再到现代,中国与外国之间一直有着文化交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包括人文学术现代进程,这是一个外部确定性条件不断改变以及中国人文学术内在理路均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王教授提出,全球化的进程在人文社科领域带来了某种认知和实践同一性的现象。于是,从语言、文化到学术文化,全球的学术活动逐渐集中到主要的几个语种和文化模式上,由这些语言和文化致思的方式辐射到全球各区域并形成了某种共同类型。当代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命题,除了早期的以语言学为支撑的形式主义文论外,其他的理论流派都与欧美学界密切相关。全球化也带来了某种学术现代性:非欧美文化区域大多将欧美产生的文化和议题作为本土思考的入口,在本土经验层面上展开资源借鉴式阐释。
       王教授说道,有关外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是一种严肃的学术行为,需要恪守其学理品味,节制并小心地采纳术语和范畴。而对理论脱离实际的误解和滥用,就是让知识脱离真实感。研究的意义在于有效呈现其研究中内涵的思想以及对不同经验所做的有效解释以达成知识共享。理论的意义在于对各局部知识关联处的揭示,在于对问题的揭示,在于用什么方式进行了述说。王教授指出,学术界应有的学术程序是:1.对引介学术参照框架和理论本身的历史发生学应透彻地把握。2,对本土经验的差异性应有清醒的认识。3.在上述二者之间寻求符合历史现状和本土经验的替代性参照。如是,才有可能对经验的历史性和理论的有效性做出基本的判断并探讨原创性的产生。

 

       最后,王晓路教授就“现代性”这个问题向同学们做了耐心而又细致的解答。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撰稿人:美国研究协会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