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美国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美国研究论坛

第32期:跨国主义与美国移民史学

点击数:5811次 更新时间:2017/05/12 10:29:45

       2017年4月24日星期一下午4点30分,美国研究论坛第三十二期讲座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三教学楼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题为“跨国主义与美国移民史学”,由山东大学一级教授、《文史哲》英文版执行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王心扬担任主讲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祖杰教授作为主持人,来自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历史文化学院的众多学子出席聆听。

       王教授首先提出,随着全球经贸的发展,跨国公司、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黑社会等引起的人员跨国流动现象频繁出现,由此产生的“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影响正在不断扩大,这股思潮也影响到了史学研究。王教授认为,“跨国主义”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联系”二字,具体到移民史学研究,则是指移民者和母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移民在移入国带着双重文化生活,具有“双重民族主义”的特点。王教授指出在跨国主义兴起以前,美国将非欧裔移民作为移民史学考察对象的研究并不常见,美国起初对移民持有同化态度,并不强调移民群体的个体差异性。与此同时,非欧裔移民(如亚裔移民)的研究者也并不愿意提及相关话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当时的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与欧裔移民格格不入,亚裔移民始终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诸如排华运动以及“珍珠港事件”后日裔移民遭到集体拘禁之类的事件都表明当时种族歧视的形势之严峻。除此之外,美国当局对外国移民的政治忠诚度也始终持有怀疑态度。

       随着“跨国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理解到一个人是可以同时爱两个文化、两个国家的。王教授讲到,“跨国主义”兴起后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散居”(Diaspora)一词进入移民史研究者的视野。“Diaspora”一词原指犹太人长达千年的流散历程,现在多指某一国的人口以移民方式散居在海外,但其与母国的联系并未切断。早在20世纪60年代,鲁道夫∙维考利(Rudolph J.Vecoli)便从“跨国主义”的视角研究意大利裔移民史,反对“同化论”。美国民权运动以后,原先怯于承认自己文化来源的移民(如爱尔兰和意大利等欧裔移民)纷纷肯定母国的文化,使得民族主义转向“双重民族主义”成为可能,原先被认为是禁忌的话题,如今更多时候只是未被承认的事实。以日裔移民为例,二战期间许多在美日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为日本提供支持,甚至有不少日裔移民认为日本的侵华行为是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类似的扩展领土,这就是“双重民族主义”的具体体现。

       王教授特别提醒到在研究美国移民问题时切忌在意识形态上的先入为主,扣上民族歧视或政治正确的帽子后再去寻找证据的研究是不能得出客观结论的。讲座中王教授还对从“跨国主义”视角研究移民史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跨国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移民史的新视角,是值得提倡的。但同时也要防止舍本逐末,避免过分强调跨国因素,跨国主义兴起后并不代表民族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某一个的移民人口与其总人口相比毕竟还是少数,因此移民史不能替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民族国家”并也未衰弱,它对移民还有一种无形的影响。

       讲座最后,王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诸如“双重民族主义”和“散居论”是否可以适用于第一代移民,在第二、三、四代移民身上又体现了多少“双重民族主义”以及跨国主义是否会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如双重国籍)产生影响等问题,王教授都给出了详细周到的解答,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撰稿人:戴楷汶;校稿人:许镇梅、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