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会议

“跨文学视域下的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分组讨论

点击数:13956次 更新时间:2017/05/07 22:34:24

       2015年6月20日下午两点,“跨文学视域下的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开始。本次会议共分三个讨论组,每组将针对“美国文学”、“美国文化与社会”以及“美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等话题展开发言及讨论。

 

第一组:美国文学

       第一小组以美国文学为主题进行的研讨,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3会议室举行,参加讨论的有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红河学院的共计10位专家学者。本组讨论的话题从小说到诗歌,从经典的作品到热销的书籍,从鲜有耳闻的边缘作家到如今美国主流文学的代表作品均有囊括。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程锡麟教授及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骆洪教授主持了本组讨论。

       首先,程锡麟教授在会上和大家探讨了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参会代表们表示获益匪浅。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任诚刚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怎样才能同时达到诗歌的外形与意义美的研究成果。骆洪教授在会上讨论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最新作品《家》,通过编码和解码的叙事学理论研究,骆教授试图带我们一起去发现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信息。避开中国学者经常研究的一些黑人女性作家,来自四川大学的方小莉老师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了雪莉·安妮·威廉姆斯作品《戴莎·罗斯》中的叙述竞争。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干青老师以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后霍胜亚老师都在会上讨论了美国的9.11文学。接着,来自云南大学的邹红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当代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第二代华裔的族群认同,并且指出对其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同族同源的第二代华裔复杂的心理结构。最后发言的是来自四川大学的三名硕士生,周亚同学通过尤多拉·韦尔帝的《流动推销员之死》来探讨美国南方小人物的命运,张霞同学分析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中的男主人公兔子如何陷入了信仰危机及其自我救赎之路。杜红艳同学探索了《典仪》中的主人公Tayo如何从无形到有形的斗争过程。

       在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交流自己的学术观点。最后,程锡麟教授对本次美国文学讨论进行了总结并且对青年学者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张霞、杜红艳供稿)

 

第二组:美国文化与社会

       本组讨论以美国文化与社会为主题,在云南大学科技馆14会议室举行,由四川大学美国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英教授主持。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组讨论。

       第一位发言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李唯教授。她的研究介绍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融入情况。李教授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路征教授合作,从不同的家庭背景、价值认同、录取专业、学术表现、出国动机等方面讨论了中美两国学生的比较,并调查了他们对出国的认识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David Pickus教授。他认为19世纪是文化孤立现象结束的时代,他别出心裁地从19世纪70年代入手,讨论世界几个地方,如亚洲、中东、非洲和北美发生的局部冲突,介绍了一位以描述美国边疆冲突暴力见长的作家Evan S. Connell和他的作品Son of the Morning Star。 四川大学查日新教授从小说的背景和小说主人公塑造的角度与David进行了小说写作技巧方面的探索。

       叶英教授对自己的论文“从外媒报道看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做了详细介绍。叶老师从近些年两所美国孔子学院关门的新闻入手,考察了国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在外媒看来,随着“中文热”和美国经济的发展,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势头强劲。中国现在在海外已有百余所孔子学院,但存在一些异议认为孔子学院威胁了西方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甚至质疑他们是中国政府的喉舌。通过手机大量资料和分析,叶英教授得出了海外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褒扬多于批评的结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赞扬,将讨论推向高潮。

       此外,四川大学青年教师游航做了题目为“论美国战后重建时期南方白人的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报告。来自云南大学的孟娜老师做了关于“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和发展的报告,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四川大学青年教师靳倩倩做了关于美国史学界影响深远的“边疆学说”的认识的介绍,并剖析了另一位学者Henry Nash Smith的思想与“边疆学说”的不同之处,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恩铭教授给予发言者中肯的意见。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路征教授结合自己在川内多地的考察,通过数据分析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科技创新战略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每一位演讲者发言之后,都有很多专家学者,如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恩铭教授和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查日新教授都给出了十分有建设性的看法和意见。美国文化组讨论异常激烈,不同思想碰撞,各位老师和同学都交换了自己的看法,时长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李蕾、张蕴初供稿)

 

第三组:美国政治及国际关系

       第三小组分组发言及讨论于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5会议会议室举行,发言主题为:美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由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athryn Mohrma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国外交学院、四川大学及云南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组讨论。

       首先发言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兴教授围绕“再论中美俄三角关系”做了精彩的发言。他首先指出,中美俄三国存在“三角关系”,自冷战结束后到如今,这种关系又呈现新的趋势,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与中国和俄罗斯呈等腰三角形关系。接着,他分析了“三角关系”的特点,提出了“高级政治”(涉及战略、安全、外交等)与“低级政治”(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概念。他认为,目前中美低级政治关系密切,而高级政治关系有待加强;中俄高级政治关系密切,而低级政治关系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李兴学者谈到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对待俄罗斯与对待美国的不同态度。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中,唐慧云研究员针对中美俄关系模式是否会长期存在,石坚教授针对中欧关系是否会影响中美俄关系的发展,洪舒老师针对中国与美国对待双方关系的不同态度提出了问题,李兴教授均做了完美的回答。

       第二位发言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国玺博士围绕“美国民主的衰落:表象、原因及后果”进行发言。他首先指出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美国学者,对待“美国的民主”认识欠佳,对该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接着,他从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修正案、总统制度与议会制度、两党制、美国国民收入的不平等性、监狱数量及枪支管理等领域证明美国民主的衰落。他认为,美国政坛和学术界应该用更为成熟的评估体系来鉴定民主体制的状态,并要看到美国民主衰落带来的影响及怎样“治疗”美国衰落的民主。最后,他提出不应该在他国实行美国的民主,而是要让民主“百花齐放”。在问答环节,唐慧云研究员提出应该怎样从国际视野看待美国的民主掀起了讨论的热潮;李隽旸研究员围绕美国是否会从民主国转变为贵族制进行了提问;祝玉龙同学也提出托克维尔所说的美国的民主与张国玺博士所说的美国的民主大相径庭,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三位发言的上海社科院唐慧云研究员围绕“权力、制度、观念视角下美国战略东移动因分析”进行了发言。首先她从财政赤字、经济衰退的角度分析美国权利的衰落,指出中国的崛起使亚洲的权利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亚洲体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接着,她分析了亚洲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内容,及“10+1,10+3”战略的内涵。最后,她从观念的角度阐述了美国战略东移的原因:一方面政治精英关注亚洲,担忧美国霸权的衰落;另一方面美国政治领袖开始关注地区合作与外交;再者亚洲地区开始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由此,唐慧云学者得出结论:权力、制度属于外在因素,观念属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决定观念的变化,但三种因素相互影响。Kathryn Mohrman教授指出,她认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会向亚太转移,而中国并不是美国唯一的关注点。在总结了十年外交方针政策的教训之后,美国重返亚太是被迫的,并不是其主观愿望,主要的动因是由于亚太国家的群体崛起。

       中国外交学院李隽旸研究员围绕“美国黩武战略的古典根源”的话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在美国黩武主义战略话语中,存在一种古典学幽灵——使用希腊与罗马的战争、政治、外交史实与思想,来描述、总结、类比、启发当下战略研究与战略思考。她通过考察近二十年在美国最为突出的几名黩武主义古典学家兼战略家的学术研究及其思想根源,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美国黩武主义战略研究中的古典学话语,不仅仅是一种古典学研究,更是对二战的回忆、对战败者纳粹德国的反思、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因此,美国黩武主义战略话语中的古典学特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美国黩武主义对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