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会议

“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点击数:12100次 更新时间:2017/05/07 22:39:48

       2015年6月21日,由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进入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的日程。本日的议程由两场主题发言开始,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athryn Mohrman教授但任两场主题发言的评论人。

       中华美国学会会长黄平教授率先发言,其发言题为“From Intercultural Dialogues to Transculturality”。他从“启蒙”一词出发,谈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传统,分别指出其成功和缺漏之处。黄平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社会更加需要“超越文化”。“超越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跨文化,它与传统的衡量标准下文化的历史是否久远、是否有足够深厚的文化内涵无关,而是寻求文化之间共同的本质,试图解决共同的问题,进而谋求共同的未来。最后黄平教授谈到中美关系,他认为中美双方正需要用超越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两国关系,携手面对中美甚至全世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努力创造共赢的局面。

       在黄平教授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王恩铭教授作了题为《跨文化交际中对“他者”的误读—以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为例》的主题发言。他在演讲中指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美国个人主义的五个误读并分别给出了纠正。他指出,中国学生们产生的第一个误读是认为美国个人主义是“与生俱来”的,而事实上美国个人主义是渐进式演变和发展而成的;第二个误读是认为个人主义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而事实上个人主义的内涵是呈动态演变状态;第三个误读是过多强调个人主义的正能量,而忽略其负面性,而事实上个人主义有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和消极方面;第四个误读是认为个人主义“铁板一块”,代表美国所有人的价值观,而事实上应该说,个人主义主要反映的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价值观;第五个误读是认为个人主义必然排斥集体或共同利益,而事实上美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在自由结合(free association)上有着最好的体现。正如评论人Kathryn Mohrman教授总结的那样,两位教授的发言发人深省,挑战了我们惯常的想法,令人耳目一新。

       而接下来的问答环节更是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比如来自人民大学的David Pickus教授提问个人主义是否有未来;来自四川大学的程锡麟教授问美国学者对中国与外国关系是“零和博弈”的看法;来自美国路易斯&克拉克大学的Jane Hunter教授以亲身经历肯定了王恩铭教授关于美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系的看法。两位发言人共同回答了听众的问题,其精彩作答博得了一致好评。

       至此大会所有的发言都已经结束,会议进入了总结阶段。四位代表对前一天的三个小组讨论和研究生论坛做总结汇报。来自四川大学的方小莉老师对“美国文学”小组的发言做了总结,她的总结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赢得听众们阵阵掌声;四川大学靳倩倩老师对“美国文化与社会”小组的讨论作了精彩的双语总结,并向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云南大学致谢;Kathryn Mohrman教授对“美国政治与国际关系”小组的发言做出总结,说该小组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让她对中美关系更加自信。David Pickus教授对“研究生论坛”做了简要却不简单的总结,他肯定了各位研究生的努力,并相信各位能在将来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最后来自四川大学的王欣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她向所有参会代表表示感谢,称各位代表的精彩发言,让我们更加了解什么是美国研究,同时她也对会议承办方致谢。王欣教授发言结束后,下一届会议承办方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宁梅教授对贵州大学的情况及其办会条件作了介绍,并向参会代表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明年去贵州大学参会。

       最后,在所有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骆洪教授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王娇、黄雅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