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会议

中心成功举办2015年“习主席访美后的中美关系”高级别学术研讨会

点击数:12212次 更新时间:2017/05/07 22:46:06

       2015年10月14日,由教育部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习主席访美后的中美关系”高级别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及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的八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同时与我中心研究人员就美国研究及中美关系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心主任陈杰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在简短介绍到场嘉宾后,陈主任邀请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教授致辞。姚处长首先对四川大学的历史、现状、教学和科研情况以及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后的发展情况做了简要介绍。随后,对于中心积极相应教育部要求,从注重基础研究向重视时政及对策研究的努力做了肯定,并指出了本次会议的意义。最后,姚处长预祝会议顺利举行。

       接下来进入会议主题发言阶段。第一位主题发言人黄平教授曾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所长、现任社科院欧洲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黄教授首先指出,在习主席9月访美之后,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如此迅速地作出反应,就相关问题举行研讨会探讨,这在全国高校机构中,尚属首批。随后,黄教授以“习主席访美对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习主席对美国的这次国事访问是一次增信释疑之旅重要性十分显著,明确无误地向美国、更向世界展示了中美关系应是合作而非对抗,双方“合则多利,斗则多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言,由于其“新”,所以固然很难,但只要双方政府之间加深互相尊重,注重双边合作,对区域冲突多沟通,对全球挑战多协调,管控分歧,增信释疑,必将最终拒绝“冷和平”,走向“真共处”。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为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晓路教授。王教授以“国际中国学与区域研究的范式问题”为题着重从学术史、知识学以及对策研究这三个层面论述了综合性大学与国家专业机构优势互补的可能性。他在回顾了国际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期特征之后,详尽了梳理了战后美国中国学的转型方式、相关智库的运作模式以及可资借鉴的方面。王教授在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综合性大学研究基地和国家专业机构目前的状况,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机构设置、布局、分工、方法论以及人才储备和培养等相关方面。

       之后会议进入代表发言及讨论阶段,由王晓路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为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教授。他的题目为“从习主席访美观看中美关系发展的走向”。倪教授指出,习主席的此次访美,传达出了两个强烈信号,即中美双方将继续管控分歧并扩大合作。具体在管控分歧方面,有四个突出的成果,即在网络安全、军事领域、亚投行及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分歧得到了有效沟通与管控。在扩大合作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全球制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及传染病方面,显示了中美关系在合作上的广泛性和巨大潜力;其次,在省州交流以及人文领域,也有突出成绩;最后,在经贸领域,双方也显示了意图扩大合作的诚意。倪教授总结道,虽然目前中美关系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可控性也提高了,但中美关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是任重道远的任务。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宗友教授以“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为题作了发言。韦教授把奥巴马的南海政策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国南海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二,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的近期主张,主要包括对南海岛礁主权主张不持立场、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避免挑衅等七个方面;第三,奥巴马政府任职以来在南海政策一系列的新举措,包括加大外交关注力度,以及推动南海问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等六大方面;第四,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变化的动因,包括对中国的战略意图的忧虑、对其海洋抱负的担忧,以及抑制中国和安抚亚太盟友等四个方面。最后,韦教授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家栋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美国的亚洲政策”,他主要针对美国对东亚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张教授首先指出,美国当前的亚洲政策有三个背景,及亚洲的复兴、中国的复兴、亚洲的一体化进程。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没太大的变化,核心目标依然是两个:其一,防止地区内任何大国能够主导这一地区从而拥有挑战美国的能力;其二,防止地区内出现排斥美国的安全同盟。虽然核心目标没有大的变化,手段可能会有些变化。张教授还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四点主要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元素是美国亚洲政策绕不开的核心。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刁大明助理研究员用详实的研究数据梳理了“2016年美国大选与中国议题”。刁老师用十分专业地方式从美国选举政治谈到2016年的总统选举,他指出,由于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选举,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政治进入相对不确定、不稳定的状态;另外,这次选举是两党参选人最多的一次,可能会导致这场选举会比较混乱,很难会有一个候选人能够整合力量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国会选举方面,共和党对国会的执政应该会比较长期,如果民主党获得大选,目前这种府院强分立的状态将会持续下去。在州长选举上,共和党的优势明显。关于大选中的中国议题,刁老师指出,由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影响到中美两国的各个层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张杨教授以“美国对华文化宣传:历史镜鉴与当下挑战”为题,用大量历史文献说明美国对华文化宣传的动机与意图。美国对华宣传的时期可分为三个,1949-1969年,美国对中国周边进行大量的文化宣传活动;1969-1989年,中国打开了大门,比较主动想和美国缓和关系,这时美国的文化外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1993年开始,美国对于西藏、新疆、香港和台湾等地进行文化宣传的兴趣急剧增长。在提及美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得失时,张教授指出,很多美国高管认为美国没能讲好美国故事,没能建立好美国叙事。美国没有调整这些方向,美国也没有轻易将其文化外交的动力进行更换,这个其实是其文化宣传失败的主要原因。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蔡翠红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美网络安全关系”,发言重点为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安全实质和原因。蔡教授将中美网络空间制度存在的分歧和竞争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对制度现状的考虑、制度行动者、制度延伸性及制度管辖范围。这些分歧体现了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些困境,如主权困境、先瞻困境、安全困境等。随后,在谈到习主席访美当中所关于网络空间有关的成果和意义时,蔡教授列举了达成的六项共识和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即构建共识、增信释疑、坚定了中美网络安全合作的基调,以及确立了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大国地位及大国责任。最后,蔡教授对中国网络安全的政策提出了三点建议。

       最后一位发言人,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牟文富老师以“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外塑造还有秩序的战略”为题,主要谈到了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海洋权力关系;二是航行自由与美国政策的行为动机;中国对航行自由的预期以及变化;第四,中国崛起对国际现状的意义。美国作为一个超级海权国家,却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就是说美国是以一个非《公约》缔约国的身份来塑造海洋秩序的。牟老师对“海洋秩序”等专业术语做了解释,并认为中国国家力量的上升就会导致周边力量的重组。

       最后,会议进入讨论阶段,在场的专家学者和参会的老师及同学就各位的发言内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涉及到如中国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以及中国的南海政策等问题,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最后由中心主任陈杰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会议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

       本次会议就习主席访美后带来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及时和深入的研究,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心的会议办得专业、会议论题极具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不仅显示了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专业资质和学术眼光,而且表明中心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多种资源开启了重视时政与对策研究的转型,使其更加符合教育部对区域和国别研究的要求。这次会议无疑在扩大中心和学校的知名度、推进中心与国内相关机构和兄弟院校的合作以及中心的发展和可持续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